陕西绥德民间泥塑传承人-王文瑜
发布时间:2016/6/1 21:31:18 浏览人数:
来源:百姓才艺网 时间:2016-06-01 21:59 责任编辑:李婕
2016年5月28日下午2点,受陕西文化网之邀,在陕西省艺术馆“三秦文化大讲堂”的讲台上,来自陕西绥德民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年过半百的农民艺人王文瑜,用他大半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风趣生动地与来宾讲解了陕北泥塑的渊源、创作方法,用自己不凡的技艺,展示一个土生土长陕北人的乡愁。
一块普通的泥巴,在他粗糙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经过雕、塑、捏等技艺,捏出的人物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活灵活现、气韵生动。最普通的泥巴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展示陕北历史、风土人情的载体:咧嘴憨笑的山里娃、扭秧歌的老婆婆、闲话家长的陕北老汉、互相依偎的老两口——胡子、皱纹、旱烟袋、眼镜,马甲上的羊毛,头顶的帕帕,乃至衣服的皱褶无不勾画了了,人物表情生动,惟妙惟肖……这些古拙的、憨厚的“山里乡亲”呼喊着、欢笑着、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进入山村、故土、童年,感受着陕北人的勤劳、朴实。来宾把王文瑜围得水泄不通,到场的小朋友也无不手舞足蹈,跃跃欲试。这种互动问答、即时交流式的文化讲座在古城西安还是第一次。
王文瑜,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张王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玩泥巴是农村长大孩子们的必修课程之一,玩泥巴、捏泥人伴随他成长,带给他了无穷的快乐。他虽然没有初中毕业,但对于有天赋而且好学的王文瑜来说如同幼苗逢甘露,狂热的汲取着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祖辈们的生活艺术。
“我的民俗泥塑理论来自于绥德宗教文化名人李宝斌师傅对我的无私教诲,与子洲老艺人吴光仙的儿子吴修身、绥德老艺人李国梁一起切磋讨论过。”王文瑜说:“在家里环境的熏陶,以及我走入社会后向师傅们的学习,奠定了我的泥塑手艺,也慢慢勾划出我对黄土民俗泥塑的构思——用再现民俗文化的场景来留住乡愁。”
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要放弃原本可以获得高额报酬的宗教造像,而选择不赚钱的民俗泥塑时,他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城市化,使存在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渐渐被遗忘被代替,慢慢的有些传统行业消失,即使留下来的行业其从业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王文瑜指着自己的作品说:“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就算有人学也是静不下心来细细琢磨,加上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农村风貌了解甚少,使得陕北民俗泥塑传承岌岌可危。我要用今生所学到的东西,用这抔浸满先辈血水、汗水、泪水,耕耘过的黄土把原来的生产生活的情景一场场重现出来,留住乡愁,让世人让后人在阅读历史时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真真实实的看到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否则,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也许人们就再也看不到这些独具特色的陕北民俗泥塑了。”
在谈到举办这次讲座的目的时,他说:“从我们统计来看,目前绥德泥塑艺人不足80人,真正以泥塑为生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年龄在55岁左右。虽然泥塑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也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已经处于弱势,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由于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再加上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甚至有反对的态度,老年人有心无力做不了,微薄的收入让小件泥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们再不为传承技艺做点什么,恐怕后人就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们了。”
据悉,王文瑜先生北郊泥塑工作室正在筹划中,暑假他将利用空暇时间在西安把这一古老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百姓才艺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姓才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百姓才艺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百姓才艺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百姓才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5、本网刊登的企业、个人及商品信息介绍均以企业、个人、商品联系实际为准,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6、有关事宜联系网站电话:0412-2526163/2569163 17710468163 邮箱:2142381365@qq.com